“冷竹笋”撬动“热市场” 沐之源打造“一根笋”品牌

“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自古盛产各类优质竹笋。明代胡世安在《志竹变》中记载:“峨山竹品种最繁……僧人干之饼之,以供餐遗。”峨眉山竹笋“四季可觅之山中”,资源丰富。到清代峨眉山竹笋已经发展成市,“日销百担”,成为峨眉山区域农家主要副业之一,可谓“靠山吃山”,造福于一方百姓。

竹笋自古被当做“菜中珍品”,是中国传统佳肴,味香质脆,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在峨眉山区出产的众多竹笋品种中,生长于海拔1000-2500米之间的冷竹笋最为有名。因空气清新湿润,终年人迹罕至,方圆数十公里无任何化工污染,成就了峨眉山冷竹笋的优良品质,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口感清脆,赢得了“峨眉第一笋”的美誉。

地处峨眉山麓的沐之源食品有限公司凭借峨眉山得天独厚的竹笋资源,传承“龙须笋”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不断创新,倾力打造“一根笋”品牌,以峨眉山的“冷竹笋”撬动“热市场”,促进了企业发展,带动了笋农致富。

峨眉山沐之源公司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初只是一个处于小凉山余脉的乡村作坊。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沐之源”开始了亦农亦商的尝试,适时推出了传承祖辈技术的“龙须笋”。由于“龙须笋”工艺复杂,成本明显高于其他笋产,一度望价兴叹,致使产销两难,陷入举步维艰之境。面对困境,“沐之源”坚定信心,潜心钻研,攻克了生产环节上的一个个难题,使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市场受欢迎度与日俱增,企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龙须笋”以独特的品质受到市场关注而步入正轨,企业年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定在800万元左右。

企业发展了,还应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升级产品质量,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做强做大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需求,也是笋农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当“沐之源”走进在大凉山,与彝族同胞吉克达达接触后,更坚定了企业的实践之路和更新更快发展的决心。

四年前,“沐之源”公司总经理曹俊带客户上山体验采笋活动时,看到一对夫妻背着100多斤的竹笋,胸前还挂着10个月大的孩子。男的名叫吉克达达,是一位非常称职的村民组长。他患有腿病,家住大凉山深处美姑县的一个贫困山区。由于没有文化,他只能靠繁重的体力活来维持他的大家庭。吉克达达原配妻子生前患有癌症,为帮妻子治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外债2万多,妻子最终还是不治离世。他现在的妻子甘铁作石,前夫因一头母猪丢失而想不通喝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两人重组家庭后,又生了一个女儿,就是带在身边采笋的十个月大小女孩儿。两个13岁的女儿和一个9岁的儿子,也跟着父母上山采笋,每天都在潮湿阴暗的丛林里面穿梭七八个小时,就这样他们也只能采50-60斤竹笋。

看到艰苦环境下生活的彝族同胞,“沐之源”发动身边的朋友捐款、捐物,趁过彝族年时,会同孔赞公司等爱心企业,冒雪行驶七个多小时将爱心物资送达吉克达达的家乡美姑县红溪乡。临走时,吉克达达道出心里话,担心企业规模不大,如果干一两年就垮了,他们的这份打笋收入就没了,将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这让吉克达达非常焦心。

“沐之源”深深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到了稳定可靠的收入对吉克达达们的重要。要振兴乡村,让吉克达达们过上富足的生活,产业支撑至关重要,企业责无旁贷,没有任何理由辜负吉克达达们的期望,公司唯有励精图治,不断修炼内功,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给吉克达达们吃上一颗“定心丸”。

为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影响力,打响企业品牌,“沐之源”公司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原料。公司从四个方面把关:一是限定原料区域,“龙须笋”的采笋范围只能在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二是限定品种,其他竹笋一概不用,宁缺毋滥。三是强调采收质量,采笋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不是“凡笋必采”,笋的老嫩,生长环境,品相等因素都要考虑,缺一不可。四是保证鲜笋进厂时间,装车到进厂时间不能超过规定时限,超时因升温将会影响产品质量。

其次是加工。一方面强化质量管理。坚决弃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切辅料和加工手段。另一方面是着力培养企业工匠。“龙须笋”生产工艺复杂,其中许多环节只能人工完成,这就需要大批技术精良,责任心强的企业工匠。企业针对生产环节的各个关键控制点重点培训,在剥壳、杀青、冷却、清洗、分级、头、脱水、挑丝、摆盘、烘烤、装箱、检测等环节都有企业工匠把关,打破传统保鲜方法,用蒸汽杀青、冷冻保鲜,使产品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升级后的“龙须笋”产品保持了竹笋固有的清香,味道劲道干脆,从一个普通的农产品上升到了具有艺术品位的精致菜。

三是增强品牌意识,扩大市场影响。年来,公司千方百计塑造企业品牌,通过各大媒体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 。同时组织“关爱彝族同胞,助力乡村振兴”等公益活动,奉献企业爱心。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公司涌现出了一大批工匠,使“沐之源”产品质量有了可靠保障。目前,峨眉山“龙须笋”已进入了全球餐饮渠道,为全国数千家餐饮企业、特产店、线上台提供食材生产配送服务。“龙须笋”与火锅、汤锅、干锅、川菜、湘菜、融合菜系等结合,香飘四海。“沐之源”每年收购鲜笋带动5000多人就业,笋农收入1440万元,助力3000多人增收致富。

随着市场销量激增,产品原料出现短缺。“沐之源”公司着手建立了种植基地,从笋农种植竹笋的投入上来讲,竹苗一株4元,1亩栽种220株,4年投产,6年进入丰产期,每亩从500斤到1000斤产量,一般一株竹子5根到10根竹笋,按市场价一斤剥壳竹笋4元左右的价格,每亩能实现2000到4000元的收入,一般彝族地区农户4到6口人居多,每个人山林和土地在10亩到20亩不等,一个家庭可实现最低收入10万元以上,这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农民是否能过上稳定的生活,要看是否有稳定的产业和收入,对此,“沐之源”公司深知,只有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创新精神,上下齐心合力,砥砺前行,把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满意度作为公司奋斗的目标,让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给吉克达达们一个在乡村挣钱的好路子,让“沐之源”品牌成为吉克达达们增收的“稳定器”。

“让山里人生活过得更好,让城市人吃得更加放心”,这是“沐之源”公司一直追求的使命。目前,“沐之源”新厂正在筹建之中,总投资5000万元,预计8月底全面建成开工。

擦亮“一根笋”产业品牌,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峨眉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沐之源”将再创佳绩、再铸新辉煌。

(曹远根)

标签: 峨眉山竹笋 峨眉山沐之源公司 大凉山深处美姑县 乡村振兴

上一篇:“港口”里的中通快递川南分拨中心 预计年底建成投产
下一篇:五粮液升级建设百万亩酿酒专用粮基地 助力乡村振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