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门:夏至,晏居赏莲心清凉


(相关资料图)

岳强

“山庄逢夏至,斋戒禁中同。翠渚萍先绿,荷池花未红。葛衣求体便,蔬食养心功。偶得因几暇,偷閒碧树丛。”这是清圣祖康熙帝的《夏至》诗,从诗中可以看出,清代宫廷还保留着夏至斋戒的传统。今日,壬寅仲夏午月中气夏至已至,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古人夏至斋戒传统的由来。

早在《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关于夏至斋戒的记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古人通过观察自然发现,自夏至日始,阳盛至极,阴气初起,自然气机处于能量对比悬殊的不平衡状态中,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状况。对万物灵长的人类来说,择安全、安静的僻处而居,颐养心斋,让身心在宁静放松的状态下,不为暑热虚邪所扰,平安度过夏令外气紊乱、极端气候频发、容易诱发隐疾的时节,这即为古人顺势生活之道。

本期题图为现藏于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的明代刘俊所绘《周敦颐赏莲图》局部,画面描绘的是宋代大儒周敦颐在水榭赏莲的情景,画面左下黄金分割点上一位老者端坐于水榭窗口边,他面前的书案上是一册翻开的书卷,书案临窗处依次摆放着一只铜香炉、一只朱漆香合、一瓶瓶花,陈设极简,清净庄严,此即为儒者焚香默坐之相,亦是孔颜乐处所在。四书之首的《大学》首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概括了儒家修身的七个步骤,儒者晏居焚香默坐即是斋心之道。水榭外,水面上莲花已初绽,右下角一位渔夫坐在渔船上吹着横笛,画面上半部云岚出岫远山空潆,画境清幽淡雅,一派静谧离俗之味。此画并为画濂溪先生探身观赏莲花的情景,而是以焚香默坐之态赏莲,其意在“赏莲在心赏,而非观赏”,这是此画之眼,妙趣也正在此。

画中主角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在中国思想史上,他“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其著作《太极图说》与《通书》对儒释道三家皆有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他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散文《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品格清虚洁净,中正清直,有清逸出尘的孤傲高洁之相,在佛教中,《妙法莲华经》以花果同时的莲花为喻,宣讲了“惟有一乘法”的“会三归一”思想,成为佛教的符号化象征。周敦颐除了写《爱莲说》,还有一首《赞莲》诗曰:“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他不仅爱莲、赞莲,其品格也如莲花般高洁。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山谷集》卷一《濂溪诗序》中赞周敦颐曰:“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朱熹题濂溪先生像赞曰:“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莲花亦成为濂溪先生的人格象征,为历代文人诗咏歌赞。南宋诗人方岳《观荷》诗赞道:“莲有濂溪梅有逋,两家言句满江湖。自怜尚与梅花隔,曾识先生太极图。”元代文人许有壬《题爱莲图》云:“昭昭无极发天倪,底事之人路尚迷。但使爱莲知所爱,世间何水不濂溪。”鲁迅先生曾写过一首《莲蓬人》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尚书·尧典》中写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对于文人来说,“琴调心,棋炼脑,书畅气,画养神。”儒者所追求的孔颜乐处即是在物质极简精神丰富的生活里斋心修身。滚滚红尘中,无论是身处炎夏酷暑,还是面对利欲熏心,都能如莲花般洁身自爱,如佛曰“火焰化红莲”,子曰:“吾道一以贯之”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此,“孔颜乐处”也正在于此,今时今日,有几人可以耐得?

标签: 孔颜乐处 宋明理学 七月流火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