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上海烟火”今天开讲:虹口的源头在这里,一百多年前曾是上海市中心!

虹口的城市发展历史是什么?虹口的源头在哪里?以“上海烟火”为主题的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十季系列活动,8月27日下午在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的传记图书馆正式开幕。青年学者王启元在讲座之后接受了晨报记者的专访。

本季读书会的开幕活动,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担任主讲嘉宾,演讲主题为《关于虹口的记忆:早期上海的市中心与市民生活》。

王启元在讲座中以城市发展史的角度,从虹口地方形成的历史及空间展开,并基于相关历史档案、建筑及文化线索,带领读者们对虹口的起源和变迁进行了一次“城市考古”,并与大家一起探讨虹口未来发展的思路与可能。


(资料图片)

王启元在做主题演讲

王启元曾经于2020年至2021年期间于虹口区档案局挂职,任虹口档案馆副馆长,由此对虹口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虹口区档案局在2021年8月推出了“虹口三书”全套系列,即由李天纲、王启元主编的《虹口源》、《虹口港》及《乍浦路》。“三书”虽然为虹口作传,实际上是在提醒读者,我们当下所“念兹在兹”的近代上海图景,若是少了虹口一角,则是一份不完整的表述。

“虹口三书”全套系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年8月出版)

据悉,作为地名的“虹口”早在康熙年间便已出现,在乾隆年间的《上海县志》中亦被使用,应为“洪口”之名的雅化。该词原来指沙泾港的北中南三个河段流入黄浦江的河口,在嘉庆的《上海县志》里出现了“虹口镇”之名,后逐渐成为了“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河北岸一大片区域的代称。”

关于“虹口源”的资料解读

那么,虹口的源头在哪里呢?王启元认为,应该在今天上海的大名路(原名百老汇路)与塘沽路(原名文监师路)交界处。作为“虹口三书”系列重要组成部分,《虹口源》一书以十九世纪中叶,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所建的美国圣公会救主堂(Church of Our Saviour)为起源的锚点(即位于“文监师路”与“百老汇路”的路口),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延伸,重新确立了虹口/沪北空间在上海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版图,赋予了其“原生性”(generative)的地位。

王启元认为,作为苏州河以北的虹口一带,在上海开埠之后长期是上海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早期的上海市中心。这里不仅是上海保存“以港兴市”历史,叙述19世纪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的最佳场所;同时,也是作为上海海派市民文化的发源地。虹口曾有全国最早的铁路,也是中国最早启用路灯、自来水的地方,中国最早的西式学堂、现代医院、现代出版机构也都坐落于此;数以万计的近现代名流或从这里出发,或流连于此,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潮流中的瞩目浪花。同时,虹口也是最早国际化的社区,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经由码头汇聚于此,形成多元、包容、开放的市民文化。

虹口港与大码头

王启元认为,在经历了“一二八”“八一三”两次战争之后,虹口大量的精英人群和投资转向黄浦江以南的租界,并导致其在三十年代后期式微并衰弱。

王启元从小就生活在虹口,并在这里读书长大,对虹口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虹口区从开埠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例如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颜永京、出版家及教育家张元济、教育学家蔡元培等人皆与虹口有缘,还曾有大量的历史建筑,这些都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篇章。“我希望有一股文化的气息吹在虹口这片土地上,重新复活这些城市文化记忆。而虹口新的网红打卡地今潮八弄,和最近刚刚开工的上海文学馆,都是非常好的做法。”

体验式艺术场景,外面能看到黄浦江和浦东对岸的建筑群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生动地带大家体验新老上海之交的城市故事。本季建投读书会还在书店内特设了体验式艺术场景,从红砖里弄到北外滩老码头馄饨铺、理发摊、海报墙,多角度呈现上海生活的人间烟火气。

市民刘先生远道而来,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五岁到结婚之前,曾在虹口四川北路的麦丰里住了二十多年,对虹口非常有感情,看到与虹口相关的话题,特意赶来,并购买了了“虹口三书”全套系列。而王启元为刘先生购买的三本新书一一签名。

市民驰颖女士表示,自己虽然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烟火气话题很感兴趣。“下午讲座,王启元老师介绍他生活的虹口,非常精彩。虹口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相信未来随着规划的进一步落地,北外滩的城市天际线将会越来越好看。”

诚然,对于虹口的未来,每个上海人都有自己的一份独特感情。

体验式艺术场景,展现老上海风情本季读书会从2022年8月27日持续至10月,共开设6场讲座,从地域历史、信仰风俗、饮食习惯、书信记忆、社区文化、服饰时尚等6个不同文化领域,邀请王启元、郁喆隽、小白、张乐天、张怡薇、陈磊等专业学者,讲述上海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与读者们在北外滩滨江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标签: 虹口区档案局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