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重要的东西很早就提到过…”2023上海春考作文题名师点评来了!

今天上午,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和2023年1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首场语文科目考试顺利开考。语文作文题受到关注。

这道春考作文题,你会写吗?

今年春考语文科目写作题目如下:


(资料图片)

应该如何审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写好这道作文题?对接下来的秋考复习有何启示?沪上语文名师第一时间对春考语文作文题作点评。重视两个判断的思考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 黄玉峰

与前几年的春考题类似,尤其是与2018年的“世界自有其原则”异曲同工,2023年春考作文题,也是要求学生谈谈对世界、对外部事物的观察与认识。应该说,还是比较开放性的。可以同意,或部分同意;可以反对,或部分反对;可以修正,也可以补充。

太阳底下无新事,世界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荀子说“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本质的东西,不会因为时代的进化而变化,不会因为时代不同出现了或者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瘟疫与战争。前者是自然与人,后者是人和人,群体与群体。

我们可以进一步来思考,题干是一个全称判断,“所有重要”,这是要点,是不是“所有重要”的?“所有重要的”都有哪些?天道、人性、社会发展规律、人的内在精神需求等等。在很早以前,指是什么时候?人类原初时期,轴心时代?古希腊、古印度、孔门诸子百家?他们奠定了什么?也就是说观察的主体“人”有没有变化?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基本价值是什么?人活着的理由是什么?人类社会应该如何发展?理想的彼岸是什么?诸如此类。这些,确实被前人提及过,也奠定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思考。尤其在今天,世界面临战火与瘟疫两大灾难的时候。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已经被提及了?有没有古人所不能预料、不能判断或错误判断的东西?应该肯定也存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性也在发生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也在动态发展,如此势必产生新的价值,新的“重要的东西”。这些前人也许未必提到过,或者提到过而被主流压抑了,我们以为不存在。这一点,类似2021秋考“时间沉淀与价值被发现”的关系。

我非常重视,写作时,两个判断的思考,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重要的东西”是一个价值判断,是主观层面的认定,“很早以前就提到过”是一个事实判断,是客观层面的事实。这里又包含了一个主客观矛盾,很多过去提到过的东西在当时未必是重要的,但我们现在觉得是重要的;很多过去是重要的,我们现在未必觉得有多重要,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当然如前所述,还存在自古以来就没有提及的东西,或者虽在无意中提及,而并不意识到它的重要,但在当代是重要的东西。“重要”与否,归根结底还是根源于我们当代人的生存需求和精神发展方向。

写作时,同学们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历史知识,人生积累,尤其是三年来的人生积累,辩证地、全面地、怀着理性同时又怀着激情去表述,建议几个立意:

(1)人类社会有根底,必须承认有些重要的东西永远重要,对人类或个人来说始终有价值;

(2)人类也在不断变化,不断面临新的发展与挑战,新的价值创生势在必行,有待我们新的发现,新的面对,因此未必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提到过了;

(3)是否重要的价值判断,应该以人类社会的正义与个人的精神自由幸福为旨归,来加以判断,而不应该被某些力量定义或垄断。

形成独立的认识和思考

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正高级教师 李新

这道题是对一个判断的判断。判断要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如果是个事实判断的话,就无所谓认同不认同了。既然是个观点,那就是个价值判断。

因此我说,对一个判断的判断,就是对一个价值判断再下判断。“是否认同这一观点”体现试题的开放度,问题是在认同和不认同之间,有没有中间地带,比如“我基本认同,但……”或“我基本不认同,然而我不否认这句话的合理性”,我认为,这“中间地带”更值得同学们去开掘与思考。

上海卷有个特点,这些年基本没变,就是材料表述非常简洁,要求明确、清晰,这是上海卷不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的一贯坚守。简洁意味着张力、弹性,思考的空间大。然而今年春考的作文题要求思辨的层次感强,如果仅仅回答认同或不认同,那是一种直觉思维,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基本是在陈述事实而非理性,问题是我们在认同或者不认同的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独立的认识和思考,那就要由感性的直觉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

同学们审题的时候要运用到一些逻辑知识,比如“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判断可真可假,从认同的角度是真,从不认同的角度是假,如不可能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不然,人类的历史又如何延展与推进呢?再说,“重要的东西”也还有“将然”的因素呢?因此,这道作文题,还有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余地大,难度可调

复旦附中语文学科组长、正高级教师 王希明

今年春考的这个题目相当含糊,很难有确定的审题结果,当然,这不意味着不是个好题目,只意味着自由度大。

关键点:重要的东西,很早以前,提到过,所有……(都)

需要明确回答:所有重要的东西确实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并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很早以前都提到过的,然后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论证,给出理由。

问题是需要界定的内容太多了:重要的东西指什么?很早以前是多早?“提到”是什么程度的提到?是谁提到的?

是人生中重要的道理在你很小的时候,你的父母师长就告诉过你?

是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发现,很久以前的人们就已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甚至古人就已经提出过洞见?

还有一个,如果你不同意,需要论证“不是所有的都”,那得说清楚哪些重要的东西无法很早就提到。

今年的审题难度其实是可调的,要看阅卷老师评判合不合题意的标准是什么。

你听到“要事”“提示音”了吗?——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分析

上海中学教师、市语文教学之星 俞超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实现了古典经济学重要思想成果的大综合,他甚至自认为经济学到此为止已经完备,后世只需要小修小补。经济学巨擘米塞斯也被认为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人的行动》被认为构筑了奥地利经济学的完备大厦,后辈学者能够做的就是添砖加瓦。

之所以有这样的论断,原因在于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领域的众多重要思想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诞生,后世的人们需要做的是认真消化吸收。穆勒的经济学之所以完备,是因为他综合了斯密、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米塞斯思想之所以成为重镇,是因为他融汇了门格尔、庞巴维克的思想资源。

穆勒与米塞斯的重要想法都其来有自,二人的重要思想在他们之前都已经被提到。其实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大陆经院哲学家们对奥地利学派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司马迁,乃至老子与西方经济学思想之间的遥远呼应。

经济学领域的这种现象只不过是今年上海春考作文题所可以涉及的重要范畴之一。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

如果把“所有”去掉,修正为“很多”,这句话毫无疑问完全正确。所谓“重要的东西”可以包括知识、思想等智慧产物,也可以包括经验、教训和警告等警示告诫。如果大致梳理一下人类思想史,我们可以轻松地发现前辈思想者们几乎把人类生活中所能够涉及的领域都涉足过,思考过,研究过。中国先秦诸子的著作研究过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屈原的《天问》问过了几乎所有中国知识分子感到困扰的问题。哪怕老子的片言只语,比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当我们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时,不要怪罪祖先没有提醒过了。

写作提示问考生“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这一观点”中的要素首先是“重要的东西”“以前就提到过”,从这些信息看,我们应当认同这一观点,就如前文所言。但是这一观点里还有“很早”,考生应该高度关注这个词语,它引领我们拓展思路,把“重要的东西”所存在的时空,从个体有限的生命历程延伸到整个人类文明史,这对于考生的眼界、积累构成挑战。

当然,“这一观点”里还有“所有”二字,这考察的是考生的思维水平。如果“所有”指的是全部重要东西,这一观点自然绝对不正确,人类的思想既然是继承和发展的,那么大量重要东西会在后世诞生,而不会在前辈那里全部创造。但是如果“所有”指的是现有思想的资源、渊薮和滥觞,则这一观点仍然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的思想和智慧成果的创造绝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外,对于“提到过了”这个短语的开掘其实也很重要。“提到过”,指的是之前就存在了,但是是否引起了足够重视和警觉,是否被认真继承和发展,凡此种种,均是考生可以展现自己思维素养的地方。

我常常告诉学生,高中议论文的构思立意一定要抓住“核心关键信息”与“限制类重要信息”,这个作文题的“核心关键信息”是“重要的东西”“以前被提到过”,“限制类重要信息”是“所有”与“很早”,只有将这两类重要信息恰当整合,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立意,才可能形成一个比较缜密的论证。当然,“立意”只是构思作文的第一要素,还需要“逻辑”、“证据”和“语言”。

当考生面对这份春考卷的时候,脑海中一定回荡起了语文老师在课堂内外的谆谆教诲,考生们也许会发现原来这份考卷中所有的重要东西,老师们很早就已经提到过了。幸好,这些重要东西,都被我们的考生认真领会,并且创造性地转化为自己思想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了。

给予更多的思辨空间和写作可能

复旦附中语文高级教师、杨浦区语文学科带头人张慧腾

2023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继续坚持理性思辨的价值导向。材料中要思辨的观点“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看似字数不多,但信息量丰富,这意味着考生思辨的空间较大,写作的可能性也较多。

今年作文题的表述形式对考生而言并不陌生,材料中有提示语“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因而考生对这一观点既可认同,也可不认同,还可以不完全认同。认同者可以论述“重要的东西”如人类的终极命题永恒不变,或是古今之人都要直面和坚守共同的“重要的东西”;不认同者,则可以从“所有”一词入手,对“重要的东西”的范围加以限定,思考随着时间的推进,衡量“重要”的尺度标准是否发生变化,会不会产生前所未有的“重要的东西”;不完全认同者,可以抓住观点中的“提到过”,辨析“提到”和“理解”“重视”乃至“实践”之间的区别,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补充和发展。

当然,无论最终所持的结论是认同、不认同或是不完全认同,考生都需要思考这一观点为何会引发人们正反两面的态度和判断,并结合时代语境和自身经验对此加以审视和辨析,从而在写作中呈现思辨的过程,展现思辨的水平。

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科目考试顺利结束,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探寻价值内涵 开掘思辨深度 引领精神成长——专家点评2023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

本次写作题仍采用考生熟悉的样式,试题指向明确,有较大的开放度,考生可对题中的观点或认同,或反对,或辨证思考,调动已有的学习积累,结合生活经验,开掘其丰富内涵和多维指向。

题中“重要的东西”可以是有关世界认知的基本问题,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常见话题,对其内涵的界定是文章展开的必要起点。考生可以从物质性与精神性、实在性与虚拟性等角度对“重要的东西”进行分类,确定个性化、多样化的标准,形成独特的思考。“所有”一词强调了范围,隐含着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缜密性的要求。由此,考生对生活问题关注的深度,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思考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

题中“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引导考生回溯历史,在重访中探索,更好地传承与理解文化积淀。“很早以前”引导考生思考当下所认同的“重要的东西”在历史上是否被提及,是否同样重要,是否采用一贯的标准。“很早以前”在时间的界定上有一定的开放度,考生可以结合人类发展的大背景进一步明确。那些“重要的东西”即使已被提到,它们的价值也许仍有进一步揭示的空间,还可以面向未来,进一步展望这些“重要的东西”又将何去何从。以上论题的展开过程,是考生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本次写作题保持了上海卷一贯的思辨特色,引领考生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题目充分考虑考生的适应性,贴近中学教学实际,体现“学教考一致”的评价理念,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语文学科“双新”改革的稳步推进。

(注:除教育考试院专家点评外,其余点评文章系上海升学特约作者原创。专家点评非阅卷标准,仅供参考!转载请联系“上海升学”授权。)

标签: 价值判断 人类社会 事实判断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