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闻】晨报小记者割稻、打谷、话秋收,万亩良田里体验秋的丰盛


【资料图】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们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基础。只是如今,背着“锄禾日当午”长大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亲近土地,体验春种、夏长、秋收与冬藏。

秋末的一个下午,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逃”出都市,走上田埂,让金色布满视野,让稻香盈满胸腔。挽起袖子,来一场割稻比赛;紧握秸秆,体验“解压式”打谷;自由撒欢,寻找田间“宝藏”;对话农人,感悟农技发展。

秋的丰盛,令所有人满心欢愉!

听!稻田里秋日的歌吟晨报小记者 支欣聆(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五年级)青浦沈太路边的田间,稻花在簌簌摇曳。稻田里的故事,已经迈入了秋的篇章。树树秋声,啁啾鸟鸣,鸡犬之声相闻,羊群咩咩入耳,这一切都仿佛在告诉我,秋天是有声音的,这里到处都是秋日的歌吟。农人们对这歌吟应是最有发言权的。旧时,一年的农耕才换来一季的收成。“以前啊,那农民苦嘞……”在这片稻田里辛勤劳作了半辈子的王伯伯正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17岁开始种田,那时候没有机器设备,只能用镰刀、锄头,所有农活全是人干,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当被问起是否希望儿女们留在田里工作时,他憨厚地笑笑说:“我已经很苦了,就不想让儿女再吃这个苦了。”老农人的话犹在耳畔,新农人徐叔叔描绘的却是一幅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景。过去人工插秧,一天半亩地,现在用机器,一天50亩,直翻了100倍。收割也较以往提速了四五十倍,包括除草、除虫、灌溉、打禾、脱粒等在内的所有工序,完全可以依靠设备完成。“以前种五六亩地就忙死了,现在种一百亩地简单死嘞!”徐叔叔曾经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但又选择回到这里。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农业科技化的发展,乡间自由自在的生活,都是吸引他回来的原因。说话间,收割机“隆隆”地扯着它的大嗓门加入了秋日的歌唱,才几秒钟的工夫,所到之处,稻子皆被收割干净,整齐地堆放在田埂上。这场面着实壮观,不禁让人思绪万千。彼时,农人们锄禾田间,汗滴禾下,秋日里响起的是他们的劳动号子。而此刻,农人们仍然质朴、务实、肯干,却因时代的发展,生活的调子变得轻松惬意了不少。瞧,今天秋日的稻田里多了一批小农人,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叽叽喳喳地拿起镰刀,冲进稻田,用最传统的方式收割下这来自秋的馈赠。稻穗里露出一颗颗小脑袋,相映成趣,笨拙的小手和一望无际的稻田合作出了一首最欢乐的乐章。忙完农活,小农人们又尽情撒起欢来,田埂上、坡上、稻田里,处处飞扬着我们的嬉笑声。秋日的歌吟在稻田里愈发热闹起来的时候,也是我们要跟稻田说再见的时候了。听!稻田里,承载着汗水和欢笑的记忆,汇成一曲秋之赞歌。谁说只有春天惹人遐思,听完这首赞歌,“我言秋日胜春朝”!记者点评:“秋天是有声音的”,这句话体现了小记者独特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切入,小记者提炼出了“稻田里秋日的歌吟”这一主题,串联起全文。文章逻辑清晰,转场顺滑,语言优美,让读者彷佛听到了一首秋天的歌。一场新老农民的田间对话晨报小记者 张允立(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二年级)第一次踏入农田,第一次举起镰刀,第一次对话农民。上个周日,作为晨报学记团的一员,我来到了青浦,参与了一场特别的采访活动。这次的采访对象,一位是从小就下田耕作的老农民,另一位是从城市回归农村的新农民。虽说是老农民,但王伯伯也已经完全适应了机械化的农作。只见他矫健地爬上收割机,拉下开关闸,车身前面的镰刀割下稻杆,接着稻杆转到车身的中间部分,三个齿轮状的刀片将稻子和稻杆分离,同时稻子存入车身中间的储存箱,然后运送带把稻杆送到车尾,排出车外。一大片稻田瞬间就被收割。新农民徐叔叔一个人掌管着百亩稻田。他告诉我们,自己年轻时在城市里工作,2018年才回到农村,种植水稻、养鱼、养羊、养鸡鸭,打造了一片生态农田。徐叔叔说,以前没有机械化,1个人一年只能管理5亩地。现在插秧收割全都机械化,1个人可以同时管理100亩地。加上国家对于农业有扶持政策,现在做农民不那么累了,收入也比以前高。干了一辈子的老农民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苦”,种地太苦;新农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自由”,种地很自由。采访完两位农民,我自己拿起镰刀,体验了一次田间割稻。我左手抓起稻杆的上部,右手拿着镰刀,放在稻杆下面,靠近泥土的位置,一用力,稻子就被割了下来。经过一番努力,我割的稻子应该可以煮4碗米饭。不过经过这番割稻的体验,我暗自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把饭吃完,不能浪费,农民伯伯是真的辛苦!愉快的割稻活动结束了,我拿了一把自己割的稻杆带回家,插到花瓶里。这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太累了,我到家倒头就睡着了。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抓住的重点是,对话新老农民。虽然语言都是大白话,但很真实,也很有信息量,尤其是“苦”和“自由”概括得特别到位。文章的结尾,透着孩子气。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实实在在的文章。

这秋日的礼物,我喜欢!晨报小记者 贾友寒(复旦科技园小学 五年级)一株稻子大概有三片又长又细的叶子。在枝头,一片小尖叶托起它们的种子,种子在秋天呈现出动人的金黄色。它们站在一起,看上去简直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我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右手拿起镰刀,左手反向抓住稻杆,刀刃对着稻根使劲一提,一束完整的稻子就这样被割下来了。接着,我转过身,把这束稻穗往地上一放,地上的“稻堆”又长高了一点点!在青浦区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里,身着红马夹的小记者们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忙碌着。我们正在体验收割稻谷,了解农民们秋天的工作。其实,在开始割稻前,一位农民叔叔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割稻方式。只见他驾驶着一个“大家伙”——一辆收割机,威风凛凛地不断前进。稻穗纷纷被卷进了它的大嘴。再看它的身后,原来金黄色的田野已经瞬间被开辟出了一条小路,露出了土壤。在采访中,一位老农民告诉我们,他十七八岁就开始干农活了。那时候,从播种到收割,一系列的劳作都是人工完成的。因此,效率不高,效果也不是特别好。大概在二十一世纪初,所有的人工都由机器代替。就拿插秧来说,原先,一个人一天只能插半亩田不到,而机器就高效多了,一天可以插秧五十多亩地!效率的提高使农民的收入也随之提高,有些在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务农。例如,我们这次采访的徐叔叔,他原本在市区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五年前决定回到青浦。现在,他不仅种稻米,还经营鱼塘和鸡鸭养殖,他还养了一群羊!看来,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民的收入,还增加了农场的“生物多样性”!不过,当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时,我们也不能完全忘记传统的农业技术。我们展开了一场割稻比赛,干得热火朝天。秋日的风拂过金色的“小湖”,沉甸甸的稻穗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小记者们一边整理着割好的稻束,一边叽叽喳喳地谈论着自己的成果。在活动结束时,我们用电子秤称了称我割下的稻穗,足足三十八斤重!回家时,农民伯伯送给我们一小束稻穗,我和爸爸妈妈将它插在了一个晶莹剔透的花瓶里留作纪念。它们就像是秋天送给我的礼物。看着这件小礼物,我想,我收获的不仅是稻穗,还有劳动的过程和快乐。这秋日的礼物,我喜欢!记者点评:很特别的场景式开头,瞬间把读者带到现场。很难得的是,文章打破了时间顺序的叙事结构,而是自有逻辑,段落间转换衔接自然,最后点题,体验了小记者坚持写作积累的功力。一粒米背后的故事晨报小记者 李佳明(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六年级)34斤稻子,这是我第一次割稻的成果,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尝试。上周,作为晨报学记团的一员,我来到青浦的万亩良田,参加了一场有趣的田野活动。活动当天,虽然天气有点阴冷,但心中冲向稻田的热情早已将晚秋的寒冷驱散。从市区到郊区的稻田,这种兴奋感油然而生,刚下车的我迫不及待地冲向那广袤的土地。稻田、羊圈、鱼塘,这片土地显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圈。种植这片田地的,是两代农民。老农民王伯伯今年56岁,他从17岁就开始种地,长时间的弯腰插秧、割稻,让他的腰部受到损伤。只见他肤色黝黑,手上都是老茧。他向我们介绍:“左边的稻田种的是‘清香圆粳’,这种米较硬,储存时间长,所以留给国家用。右边的稻田种的是‘南粳46’,进入市场流通。”另一位农民,是年轻一代的徐叔叔。他毕业后就离开了农村,去城里打工。可是工作了几年后,他还是决定回青浦做农民。之所以有这种转变,是因为他觉得做一个农民不仅自由,还更有成就感。现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很大,如果遇到自然灾害造成损失,国家还会进行补贴。所以,做农民虽然辛苦,但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日子还是一天天好起来。为了让我们体验农民的生活,活动中安排了一场割稻比赛。我们这些城市中长大的孩子,都是第一次拿起镰刀走向稻田。农民伯伯先示范给我们看,然后在一旁耐心指导。一开始,我胡乱地砍,有一次差点把自己的手指划破。经过农民伯伯的耐心指导,我渐渐掌握了诀窍:稻子数量很多的时候,往下一点割,耐心地割,就可以很轻松地割下来。最后,我一个人割了34斤稻子!可这割下来的稻子怎么变成我们每天吃的米饭呢?听两位农民介绍,水稻收割后,要先把稻谷拍打下来,接着进行晾晒,蒸发稻谷中的多余水分,最后再脱壳。以前是手工脱壳,现在用机器就可以完成。原来每一粒米的背后,真的是凝聚了无数的汗水和辛劳。活动最后,我们品尝了现蒸的米饭、玉米、红薯等。我们一边吃,一边回想着它们形成的过程,这种滋味别提有多香了。记者点评:从采访农民到体验收割、品尝农产品,这篇文章写得很全面,说明小记者很认真,每个环节都用心体验,有感而发。当然,全面也会带来用力平均的问题,失去焦点。如果要聚焦,从文章的开头来看,可以弱化采访部分,强化体验环节,增加描写。

打卡现代化农场晨报小记者 傅钰淇(上海市民办进华中学 七年级)秋风习习,稻田里金黄的稻子随风摇摆,黢黑的农民伯伯在田里,弓着身子,手持镰刀,一把一把地收割稻子……这是不是你想象中的秋收场面?今天我就来带你一探究竟!我们去的是青浦的一个农场,注意是真正的农场,可不是农家乐哦!一步入稻田,就看到一台大机器趴在田埂上,上面是如同起重机一样的操控室,轮子是像坦克一样的履带。我们的采访对象是王伯伯,他是个资深农民,从17岁开始务农,今年56岁。他说起以前辛劳的耕作,滔滔不绝。“以前像我的父母这种身强力壮的人,一天能够收割一亩地的庄稼已是高产。”然后他大手一挥,得意地说:“现在用上这个收割机,稻子在我面前兵败如山倒!看我来和稻子大战一场。”话音未落,只见他跟20岁的小伙子一样,敏捷地爬上门口那台两米多高的机器,随着“轰轰”的响声,王伯伯如同一个大将军,骑上高头大马,冲向稻田。稻田中间瞬间被开出来一条两米多宽的康庄大道,路过的稻子全部被“大马”给“碾压”了。王伯伯从收割机上跳下来,自豪地说,“怎么样,不错吧?我现在有这个家伙,一天收割一百亩易如反掌。”他介绍说,这是日本进口的“久保田”收割机,32万元一台,比一些小汽车都贵呢!王伯伯还和我们说,现在农业其实全部现代化了,从插秧、浇水、施肥、耕耘、收割到打谷子、碎谷、脱糠,早就不用人力,机器都能搞定。我终于了解并看到了现代农业,我迫不及待期待春天的到来,能有幸再来体验插秧,并且见识一下机器人插秧的盛况!记者点评:这位小记者的文字十分活泼有趣,有种意气飞扬的感觉,比如“兵败如山倒”“大战一场”等等。虽然这些话不是农民伯伯的原话,如果是写新闻那是不能这么发挥的。但它们是从小记者的内心流淌出来的,从日常练笔的角度来说,是很生动的表达,值得肯定和鼓励。田间劳作真有趣晨报小记者 侯家辰(上海市长宁实验小学 一年级)11月13日下午,我来到青浦的一处农场里,做了半天的小农民。秋日田野里的劳作,简直太有趣了!一到农场,我就被一大群的羊和鸡吸引住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羊:有老羊,有小羊;有的有犄角,有的没有犄角;它们自由地在田野间穿梭跳跃。我开心极了,拿了老师分发的树叶条给羊儿们喂食。它们可能是饿了,都聚集过来啃食叶子,把枝条上的树叶都吃得干干净净,我也很高兴它们爱吃我给的食物。不一会儿,我们去采访农民伯伯和农民叔叔,大家提了很多的问题,我也很认真地听写记录,知道了农民一年四季种田很辛苦,但是现在可以机械化种田,省了很多劳动力,让他们轻松了不少,我也为他们感到高兴。令我印象最深刻并且最喜欢的,是割稻比赛。在农民伯伯进行示范后,我就一头钻进了稻田里。蹲下身,弯下腰,一手紧握镰刀,一手抓一把稻秆,忙活起来。一开始用力不当,觉得很难,后来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我好像掌握了一点技巧,成功收割了第一把稻谷。那一刻,别提有多开心了。之后就越来越熟练了,我身后的稻谷渐渐堆成了小山。割完稻,我们还体验了打谷、碾米。农民伯伯说,欢迎我们来年春天再来插秧,那一定也很有趣,我太期待了!活动的最后,我吃了暖烘烘的大米饭、玉米、红薯和南瓜,这些都是这片田地里种植出来的,美味极了!经过这次劳动,我爱上了粮食,希望我们国家的农业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记者点评:这位一年级小记者的口述稿,字里行间透露着孩子的稚嫩和真情实意。“有趣”是最深刻的体验,那就抓住“有趣”来写,所以老师修改了标题。割稻比赛环节是一次很好的描写练习,老师略作了修改,可以体会下修改前后的不同。(注:本文图文视频由晨报学记团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告诉我们 兵败如山倒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