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六七十年前的大师合作画,如此浑然一体是怎么做到的?|环球今日讯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正在举办的“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吸引了众多观众和社会关注。展览上还有一个展示大师合作画的“声气相求”板块,展出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与上海中国画院其他画家的合作作品,这些合作画带着大师们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画面却又浑然一体,不看说明的话,根本不知道是合作画,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郝范荣为我们找到了大师合作画精彩非凡的密钥。


【资料图】

两位大师用不同的画风进行合作江寒汀、唐云合作《雪竹双锦》(左)和《六畜兴旺》

展览中,有两件大师合作作品《雪竹双锦》、《六畜兴旺》并列展出,一幅工细,一幅写意,挂在一起,看上去像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但实际上,两幅画都是江寒汀和唐云先生在同一时期的合作作品。也就是说,两位大师居然能用不同的画风进行合作。

江寒汀、唐云《雪竹双锦》 1957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江寒汀、唐云《六畜兴旺》 19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策展人郝范荣表示,江寒汀先生于1940年代在上海黄陂路上主持书画交流平台——大观雅集,书画家和梨园名角都纷纷来此交流、献技。唐云先生就是在此期间与江寒汀先生相识的,两人都是花鸟画高手,他们基于对新罗山人、恽寿平、任伯年等前辈名家花鸟画风格的理解基础上进行交流,并成为知己。两位先生通过长期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也产生了不少合作画,《六畜兴旺》和《雪竹双锦图》都创作于1950年代,两幅画风格迥异,足以见证他们在艺术上的高度默契。

来楚生的红叶衬托唐云的雄鹰

来楚生与唐云也是意气相投。1924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来楚生在杭州,经潘天寿引荐, 结识了他一生的挚友唐云。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两人同时成为首批画师,从此在艺术上的切磋变得更为密切。

来楚生、唐云 《鹰击长空》 1965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鹰击长空》是来楚生、唐云于1965年合作绘制。唐云画了一只正昂首展翅的雄鹰,他擅长枯笔横扫,潇洒之余将鹰身之毛发毕耸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鹰的双翅和尾部施以浓墨,下笔力透纸背,整只巨鹰大有扑天的气势。画面下方,来楚生画的是枝头满溢的红叶,用色明艳大胆,阔笔收放自如。唐云的雄鹰与来楚生的红叶在构图上互成犄角,中间辅以烟云渲染,霸悍与糯厚浑然一体,显示了两位先生高超的技艺与合作时的默契。

《三友图》里有五位老先生的君子气度

《三友图》是五位画家的合作,但凡一幅画合作者越多,画面要达到整体和谐的难度就越大。在创作《三友图》时,五位画家不但要表现各自的艺术特征,又不能太突兀,要与其他画家的艺术特性相融洽。

张聿光、孙雪泥、王个簃、唐云、来楚生 《三友图》 1963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整幅画是金石用笔的大写意风格,无论这五位艺术家平日里风格如何,在合作这幅画时,都采用了金石味道浓厚的大写意笔法。创作中,来楚生画石头和竹叶,张聿光画松树主干,王个簃画松针,唐云画梅花,孙雪泥收尾点彩,而题词是来楚生先生的手笔,他把其他人放在前面,自己写在最后。《三友图》是用松、竹、梅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气度,而老先生们“不同而和”的合作姿态也正是这种君子气度的表现。

《三友图》局部

郝范荣表示,老先生们在笔墨技巧上水平极高,但在合作画的时候讲究相互谦让,为了整体艺术效果,他们并不一味强调自己的个性,这也是一种文人精神。

合作画体现了海派艺术多元融合的基因

老先生们的合作画,体现出海派艺术的一种基因。

海派书画是伴随着上海商业的飞速发展而逐渐壮大,海派书画家由松散个体化的“卖艺”模式,走向制度化的结社之风,一时间,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天马会等各类艺术社团纷纷成立,为来沪的书画家们提供了资源共享、合作互利的平台。各类艺术理念在此不断碰撞、融合,多元艺术不断融合。

各类艺术雅集和社团,让众多名家汇聚一堂,谈书论艺,增进绘画技巧的同时,加深了彼此友谊,造就了海派绘画发展的美好时光。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画师们的交流更为密切,在创作题材和技法上也有了更多相互借鉴、合作的机会。

江寒汀(右二)与张炎夫、唐云、吴湖帆、钱瘦铁等好友留影 1950年代张大壮(左一)、来楚生(右一)与马公愚、邓怀农、陈巨来、叶潞渊等人合影 1960年代

郝范荣表示,合作画是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常见的雅集、笔会形式的创作方式,通过合作画,可以看出海派绘画繁荣的景象。不同地方、不同流派的艺术家汇聚于上海,通过不断的切磋与交流,提高自身绘画技艺的同时,艺术风格趋近融合,促进了海派艺术的多元融合,这正是上海“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文化精神。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