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一部全程沪语的影片《梅的白天和黑夜》引起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的关注。这是一部混合了虚构和非虚构的、极为独特的影片,讲述的是年过七旬的上海阿姨玉梅,每天穿越大半个上海,寻找爱情,寻找某个可能陪她余生的舞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资深影评人徐鸢看来,阿姨爷叔在片中的沪语对白更是生猛扎劲,让人边看边笑、拍手叫好,笑过之后,也会有一丝悲伤。在他的印象中,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好久没有出现过这么原汁原味、真“上海出品”、真“上海作品”了。相信大家看完之后会感慨:这才是真正的“上海爱情神话”!
《梅的白天和黑夜》入围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
《梅的白天和黑夜》入围202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奖竞赛单元,导演为罗冬,监制是周迅,制片人是沈暘,艺术顾问是吴觉人。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梅的白天和黑夜》导演罗冬,并与这位上海导演展开一场关于老年人情感世界以及沪语电影的对话,同时请他分享自己在电影拍摄过程当中的感言。
《梅的白天和黑夜》片花“梅”是我父母这代同龄人,电影中是她真实的生活场景
Q新闻晨报·周到: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你有拍摄过其他与上海有关的电影吗?
A罗冬:在拍摄《梅的白天和黑夜》之前,作为导演我拍摄过《纽约纽约》 ,作为摄影指导我拍摄过《迷乐上海》和《阳台上》 。
Q新闻晨报·周到: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A罗冬:《梅的白天和黑夜》 这部电影通过摄影机镜头,由我们的主人公“梅”带着大家穿过车站、人群、广场、公园及黄浦江,穿过她在阿克苏时风吹得像苹果般的脸颊,在南汇农场喂养鸡鸭时晒黑的双手,在永康路笔笔直楼梯上的那间八平米过街楼的亭子间,两段美好且遗憾的婚姻以及集女儿、妻子、母亲、姐妹于一身的标签。让我们聆听她和自己同龄的朋友们每天的歌声、笑声、电话彩铃声,看着她真诚而又热情对这座城市说的每一句“你早”,道的每一声“晚安”。
Q新闻晨报·周到:电影聚集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为何把镜头对准这样一个人群?
A罗冬:首先是“梅”她独有的性格魅力,人生态度,对自己和他人的真诚与坦然。“梅”这一代人,也是我父母的同龄人,他们其实已经逐渐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主体之一,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实则依然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热情,这非常值得去记录,甚至会更激励人。
Q新闻晨报·周到:有读者被海报上的女主角上海阿姨玉梅吸引并评论“随性不羁,跃动她影”,那么,电影当中这位年过七旬的玉梅阿姨代表了城市当中的哪一种群体?
A罗冬:在电影当中,“梅”当过知青,做过工人,结过婚,离过婚,独身,退休,偶尔与姐妹结伴旅游,似乎有点像那些晚上出现在商场或小区空地,嗓门大、脚步大(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我觉得她个人不代表城市当中的某种群体,“梅”只是代表她自己。
Q新闻晨报·周到:电影当中出现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宜家、老年舞厅、棋牌室,这些场景与上海的老年人有密切的联系吗?这些场景现在还能看到吗?
A罗冬:电影中出现的场景,都是“梅”和她朋友们真实生活的场景,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她和他们每天生活其中。今天这些景象依然还在,大多数都能看到。
沪语电影给字幕带来挑战
Q新闻晨报·周到:据说这部电影是在2020年冬天之前拍摄的,也就是在《爱情神话》上映之前,当时怎么会想到去拍摄沪语电影?
A罗冬:这是一种自然生长的过程,而且这也正是电影好玩、自由的一面。我是做剧情片的,最早其实更想为自己的剧情长片做人物调研和田野调查,正好碰到了“梅”和她的朋友们,镜头就被他们吸引,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Q新闻晨报·周到:在你看来,沪语电影的难点在哪里?配的中文字幕会不会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
A罗冬:你说的难点应该是针对受众市场的范畴吧。这方面,沪语电影没有像粤语电影那样观众较多,也不如其他北方方言或西南官话那样容易让人听懂。尤其是在电影当中,“梅”和她的朋友们又是那么生动、有趣又有能量的人,讲话速度又快,这给了我们中文字幕和英文字幕极大的挑战。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字幕老师,他既是香港著名的编剧,曾参与了关锦鹏导演的《蓝宇》《八个女人一台戏》等影片,也是王家卫导演的“御用”英文字幕翻译。而且我们的制片团队也都是上海人,在给不同的观众看片的过程中,根据受众的反应,团队反复推敲,形成了目前这样一个版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北方的,南方的,甚至海外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是“梅”和她朋友们的情感与情绪。
既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剧情片
Q新闻晨报·周到:关于这部电影的类型,在豆瓣上,我们看到这部影片被标示为剧情/纪录片,有网友对纪录片类型表示出一点小小的惊讶,或许他们更容易接受一部喜剧片或者是爱情片。
A罗冬:我不知道如何给这部电影贴上标签,但纪录片或剧情片似乎都不合适。我不知道这种分类的意义在哪里,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都有纪录片进入了主竞赛单元,这多少让我窃喜。如果说《纽约纽约》让我完成了一次用电影对上海、对纽约略显“奢侈”的情感表达,那么《梅的白天和黑夜》让我找到一个更松弛、更朴素的表达方式。尤其是2019年之后的电影市场以及长期拍摄广告的经验,都让我开始寻找一种更为自由的拍摄方式。因此,《梅的白天和黑夜》的这种拍摄,很难以纪录片或叙事电影去框架她。只要能够还原人物的丰富性和日常中的戏剧性,并将“梅”的独立性、独特性呈现出来,就是最好的形式。电影已经发展到可以用AI智能写剧本,生成场景甚至完整片,但这其中,人和人的情感永远是所有创作最重要的元素,所以,任何形式或类型的壁垒都在被打破。
Q新闻晨报·周到:之前听说这部电影的几位主演都不是专业演员,这些演员是如何挑选出来的?
A罗冬:因为《梅》既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剧情片,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演员,严格意义上他们是角色,这角色既是他们自己又不是他们自己,很多时候他们又在不自觉地表演想象中的自己。
Q新闻晨报·周到:在国际电影节期间,一些观众会看到《梅的白天和黑夜》,有读者问,这部电影大约什么时候能正式公开放映,现在有计划吗?
A罗冬:确实,电影节6月2日开票第一天,《梅的白天和黑夜》的三场放映均被秒光,组委会联系我们之后做了加场(6月13日增加一场放映)。至于这部片子具体何时正式进行公映,还是要看电影节放映的效果,当然希望能够在电影节期间开创一个好的局面,为未来的线下线上发行打下扎实的基础,期待更多的观众在大银幕上与“梅”的相遇。
嘉宾简介:罗冬,导演、摄影,出生于上海。18岁入行,摄影经历涉及电影、音乐、建筑、时装等多个领域。其中,担任电影摄影指导的作品有:中荷合拍电影Shanghai Trance,入围第37届鹿特丹电影节;与关锦鹏导演合作电影《香港四重奏II》,该片曾为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张猛导演作品《胜利》与《阳台上》,其中《胜利》曾获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入围金马影展。2014年拍摄了导演处女作《纽约纽约》,由阮经天、杜鹃主演,项目曾入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并获“天工异彩”特别关注奖。
各位观众朋友,对于这样一部以老年人为题材的沪语电影,侬个人哪能看?欢迎在评论当中留言与我们一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