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红房子医院百岁专家吴劼彝教授因病逝世,随后,吴老的遗体也遵循其遗愿捐赠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用于医学教学工作。从18岁踏上学医之路到100岁辞世,吴劼彝教授不仅把一生奉献给了妇产科事业,更是在多年前就做出了捐赠遗体的决定。“我也是从医学生一路走过来的,所以我深知一具遗体对于医学生的成长来说有多重要。当初是上医培养了我,所以我要尽可能地去回报我的母校。”捐赠背后,是吴劼彝教授对医学事业将近一个世纪的热爱与牵挂。思考:医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
1946年,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吴劼彝就来到红房子医院工作。那时,初出茅庐的她只是单纯想做好一名医生。因为能力突出,做事认真踏实,吴劼彝在1959年被调往华山医院(当时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筹建妇产科临床专科并担任行政副主任。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吴劼彝加深了对治病救人的思考。一次,外科排班表上有一名“确诊”为卵巢肿瘤的患者第二天要手术,但并未常规请妇科会诊,日班医生已经下班无法联系,时间急迫,再按照制度等外科请妇科会诊恐怕来不及,吴劼彝深感不稳妥,便决定要先为患者检查。但检查的结果出人意料,当时那位患者其实已经怀孕7个月,却被误诊为卵巢肿瘤。
当时由于影像学尚未在临床普及,对于不典型的怀孕表现和肿瘤的鉴别,医生的触诊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那天自己没有在医院呢?那位孕妇又会怎样?孕妇腹中的小生命又会怎样?在医疗条件不完善、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要仔细再仔细,在每一次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那时起吴劼彝就在思考,能看好一个病患还远远不够,如何才能帮助到更多的患者呢?
所以,当三年辛劳的筹建期结束,刚回到红房子医院半年,吴劼彝又欣然“临时受命”参加第一医院的教学工作,全面负责上海医学院的妇产科教学和学生实习,为母校培养更多妇产科人才。吴劼彝对待带教的工作很认真,尤其注重学生们的实践。医学发展的基础是人,人才队伍建设好了,自然就能帮助到更多患者,带着这样的信念吴劼彝克服种种困难,一干就是7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在带教学生的过程中,吴劼彝也渐渐发现,随着医学生群体的扩大,实践操作尤其是宝贵的解剖机会太稀缺了,而这又是培养一名合格医生的关键。
分享:研制早期国产阴道镜
回到红房子医院的吴劼彝,一次接诊了一位来自东北的患者,拿着之前外院防癌涂片Ⅱ级的结果,她四处求医无果,而经过吴劼彝的检查并将检查所得到的珍贵影像与一本日本医学杂志中的报道进行比对后,她果断地判断出为早期宫颈癌,患者也因此得到了及时的医治。而这种检查所采用的,正是她借鉴了国外的成果后,潜心研制出的早期国产阴道镜。那时候吴劼彝每天下班回到家就研读各种专业书籍,一直到睡觉,这样的积累也促成了她的研究。
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个很大的难题。当时国内没有阴道镜,业界普遍采用涂片染色以及萤光光谱扫描法等来诊断宫颈癌,但很难做到准确和直观。那么,如何能让更多早期宫颈癌被及时发现呢?带着这一纯粹的想法,吴劼彝开始寻找更好的诊断方法。
当时,阴道镜技术在国内就像白纸一张,老一辈的医生更没有上网查文献、看资料的便利。没有资料,吴劼彝就背着空箱子去国外,把书和资料背回来研读。当时,她在一篇文献中看到了国外阴道镜的科研成果,她就参考国外研究,自己画图纸,然后自己去寻找并联系厂家制造。最后她找到了镇江的一家光学仪表厂,并和那里的工人师傅一起不断地试验,最终研制出了早期国产阴道镜。从此,大大提高了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就连发病率较低的宫颈腺癌也因此降低了漏诊和误诊,为早期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全国各地的患者也闻名而来。
成果出来后,吴劼彝急切地想分享出去,她不仅走进工厂及农村开展宫颈普查,将“名牌医院”的先进技术带进寻常人家,还不断研究和改进阴道镜技术,促进了国产阴道镜的研制和生产。阴道镜诞生之后,吴劼彝教授就赶紧着手发论文。“当我问奶奶她的研究有没有发表论文时,她坚定地回答我:‘当然要发表!我要赶快把这个成果分享给大家,因为全国的病人们都在等着呢!’而这一点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奶奶行医、做研究的出发点,从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病人”。受到家人的影响,吴劼彝教授的孙子孙奕波也走上了医学的道路。
从“小医生”到著名专家,这一生,吴劼彝教授勤勉、淡泊,总是带着最朴素的爱,去做研究、去帮助患者,而她做出捐赠遗体的决定,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决定:捐献遗体,把爱留给后来人
在外人看来,吴劼彝教授辛劳一生,退休也意味着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她始终坚定捐赠遗体的想法,在多年前就向家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人离开后带不走什么,奶奶希望自己的遗体还能为医学事业发挥一些作用,能够回报母校,我们都很认同,也为奶奶的决定感到自豪。她不单生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别人,死后依然选择把爱留给了医学生们和祖国的医学事业”谈起捐赠的决定,孙奕波说全家人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吴劼彝教授逝世后,她的遗体被送到了她的母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供医学生们去解剖、学习、实践。她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到了她所爱的上医。
如今,吴劼彝教授的仁爱之心并没有随着她的离世而离去,她的行医信念有了传承人,除了本职工作,她的孙子孙奕波医生还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医学科普事业,将健康知识传播给更多人。他不仅时常在自媒体上更新健康知识,更是跨界合作,参加了上海市健康脱口秀,通过欢快的方式让健康知识和技能走进千家万户。“奶奶走了,希望她留在世上的这份爱,可以传承下去,可以治愈一点点病痛,安慰一点点心灵,带来一点点希望,驱散一点点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