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闲话”专栏,正式开启!聚焦老友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呈现50+生活状态!邀您以文会友,闲话人生!
记忆中的食堂概念,最早来源于中学。学校离家20多分钟,懒得回家午餐就在学校吃食堂。那时米是自带的,每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把装了大米的铝饭盒送到食堂去加工。后来食堂嫌麻烦,就统一改饭票,二两或三两的饭票对应蒸格里或大或小的划成块的米饭。
【资料图】
上大学住校,必须吃食堂,那口味质量,同龄人一定难以忘怀。曾有男生霸气地把搪瓷碗往打饭窗口咚地一放:“来盆草!”
打牙祭要等到晚上,校门口的小馄饨出摊。电视剧里那位脸带疤痕的宝藏老板自然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心目中简易版的“深夜食堂”仍然制造了许多浪漫故事,比如,常有忘带钱包的男生和慷慨借钱的女生,一来二去修成秦晋之好。
后来工作了,单位也有食堂,人事部的中年好男人每天踏着点儿关电脑,一溜儿小跑加竞走,为了去吃那碗珍贵的“头潽面”。那时我最爱的则是油面筋塞肉,公司里几乎人尽皆知,每有必点,不明白这种大锅菜为何一枝独秀,家里怎么也烧不出同样的美味。
再后来,放任自己成了自由“坐家”,发现吃食堂竟然也是一种福利,是上班族才有的bonus。他们一边抱怨食堂难吃,一边炫耀公司的饭贴,不知有多凡尔赛。可见,食堂总是与职业挂着钩。
没研究过人们对食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有段时间竟然发现满街都是食堂,“大食堂”或者“大饭堂”,名字一个比一个堂皇。看来,食堂情结不止我一个。成年的子女回家蹭饭,也戏称“吃食堂”,但上海人更喜欢用“吃老饭店”来替代,凸显一种品质与用心。食堂哪能与饭店相比,差了好几个档次。这也是孩子们不愿去外面小店随意将就,宁愿舍近求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某日懒得烧饭,信步到附近“大食堂”,随手取了两菜一汤,勉强吃掉半碗米饭,剩下大半。再看邻座两位刚下班的年轻人,合点了四个小碟,狼吞虎咽,就着残羹冷菜又添了满满一碗饭。当然,年轻自然饭量好,但他们吃得急,那么香,让我好生羡慕,好像那些都是珍馐美味,而不是我眼里的嚼蜡食渣。那种对食物的欲望,那种鲜活的饥渴感,是我没有的,或者说,久违了。
食色性也,哪里有好吃的,哪里就是人的情感归宿。于是乎,食堂的本质浮出水面,它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喂养或饲养。当然,其中须有媒介,前者是情,后者是钱。
女儿去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实习,颇为开心。因为企业提倡扁平化管理,上下级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公司就像一个大学校。每日睡到自然醒,临近中午才上班,免费一日三餐外加下午茶,零食小吃无限量供应,还有健身房、娱乐室……当然,自由和放松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上班时间无强行规定,下班时间也就没个固定说法了~
重点说说食堂。虽是食堂,标准不低。光早餐就有数十样,正餐更是从自助餐、盒饭到轻食餐,看得人眼花缭乱。只要你胃口够好,就可以无限量畅吃。不仅每日在公司内网上公布当日菜谱,还在员工就餐时以诱人小吃征询问卷,你想吃点啥,怎么个吃法,就像盲盒一样,说不定某一天就实现了,鲍鱼和三文鱼也不是没有可能。虽然食堂是外包的,但企业仍然用自己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角落,用OKR(Object Key Result)替代通用的KPI考核标准,强有力地保证目标落到实处,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只是在吃饭之余,休憩的间隙,食堂屏幕上播放的不是娱乐或综艺,而是某款产品的客户反馈以及存在的问题。让你在表面劲爽的每一刻里,思想总是离不开工作,在看似歌舞升平的伊甸园里,终于实现了灵魂与躯体的分离。在身体享受各种供奉的同时,心甘情愿地把灵魂贡献给了事业。
投喂与产出成正比,甚至,超值与放大。自此,食堂完成了一个从传统的衣食场所到现代经济孵化器的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