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13岁的少年,因为和朋友一起玩鞭炮而不慎弄伤了双眼。跟随父母走遍全国寻医问药之后,他还是没能避免成为了一位盲人。16岁那年,他在盲校接触到了萨克斯,原本只是为了填补学长们的乐队空缺,后来却成为了一直守护至今的音乐梦想。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萨克斯盲人演员王琦的亲身经历。如今,这个故事被改编成现代舞《梦的守望》,由同团的聋人舞蹈演员演绎,一个年轻人克服重重困难追梦的经历跃然台上。
跨界融合作品《梦的守望》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由16位听视障演员以现代舞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连演了两天。我们熟悉的《千手观音》主演邰丽华,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团长,也是这部戏的艺术总监。
扮演主角王琦少年时期的汪佳伟和青年时期的梁源钢都是聋人,这也是他们第一次挑战现代舞这一全新的舞种。为了感受盲人的世界、呈现出真实的盲态,两位演员在排练中是用布蒙住双眼来跳舞的。“本身他们就听不到音乐,再把眼睛蒙住,这是非常难受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跳着跳着就特别想把布赶紧拿开。”邰丽华在采访中介绍了“聋孩子”扮演“盲孩子”的过程中面临的重重困难。
两位演员还仔细观察了盲人走路的状态。与视力正常人的抬腿踏步不同,盲人们因为要探知前方路况、避免踩空或者被障碍物绊倒,是用蹭的方式前行的,他们也把这种步态应用在了舞蹈中。
为了保证听障舞者在舞台上对音乐节奏的正确把控,台下往往有老师进行手势提示。但和我们熟知的那部节奏性极强的《千手观音》不同,现代舞的音乐是行云流水般的,而且有很多时候需要演员自己跟随意境舞动身体,而不是按照导演教的固定动作直接模仿。这给听障演员们掌握舞台调度和节奏带来了不小的考验。“说实话演员们也很多次处在崩溃的边缘,我看到他们经常在镜子面前自己找感觉、找道具尝试不同的动作。”
在排练《梦的守望》中一个集体奔跑的桥段时,演员们最初因为无法把握节奏,队形很乱。后来大家就商量出一个方法,让王琦的扮演者在跑动时胳膊晃动得明显一些,所有演员都看向他来掌握节奏。“因为手势老师在台下毕竟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演员们来说,在身旁寻找参照物是最方便的方法。”
这一次演出,剧中主角的原型王琦也随团来到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在采访中王琦透露,演绎他的两位演员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伙伴,特别是和梁源钢已经认识了10年之久。“我们团每次出去巡演,都会让一个聋孩子和一个盲孩子搭档着住在一个房间,大家互为彼此的眼睛和耳朵。他们俩都曾经是我的室友,早上我帮着他们听闹钟,他们帮我看路,彼此太熟悉了。”
王琦还分享了和梁源钢很早期的一个小互动:当时王琦的转盘CD机盖子掉了,周围都是盲人朋友,他就找到了刚入团、还是一个小朋友的梁源钢“求助”。“当时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比划着跟他说这个坏了,没想到也就十分钟,还真让他鼓捣好了,就觉得这个小孩真聪明。”
剧中人物原型王琦
长久的相处让演员们彼此形成了很好的默契,在这一部舞蹈作品里,梁源钢也把对王琦的熟悉用舞蹈演绎了出来。不少认识他们的人都说,看梁源钢做一个动作,就能立马认出来这是王琦。
王琦说,残疾人演绎的艺术作品大多是讲述这个特殊群体的励志故事,但他希望这部舞蹈可以让所有人都产生共鸣。“我最喜欢最后一幕大家一起朝前奔跑的片段,就像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下定决心跑出这片灰暗,再回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身后有一双双温暖的手和一束束注视你的目光,你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看着舞台上年轻的演员在舞蹈,邰丽华也十分感慨,连连慨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这些年从事残疾人舞蹈事业,她也感受到了残疾人在艺术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1987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刚成立的时候,也就只有十几个喜爱舞蹈艺术的残疾人聚在一起,现在30多年过去了,全国各地已经有非常多残疾人艺术团体了。或许在专业性上并非全都顶尖,但就像我一直说的那样,艺术不只是高高在上的,也可以走到百姓身边,每个残疾人都可以享受到艺术的美,观众们也可以感受到演员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